html模版穿明代盔甲征戰全甲格鬥世錦賽 7名中國選手3位來自上海
原標題:穿明代盔甲征戰全甲格鬥世錦賽 7名中國選手3位來自上海

圖說:上海全甲格鬥愛好者的一場日常訓練。圖片由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提供下同

6月25日,位於上海楊浦區龍口路29號的一個體育館內,一名身穿明代佈面鐵甲、身高1米92的壯漢,手持關刀,正嚴陣以待。在他對面,是另一位穿著金帳汗國式樣盔甲、手握戰錘盾牌的“重裝戰士”。隨著兩個“鐵人”開始互相沖撞,甲胄與武器的碰撞聲響成一片。

這一看上去有些“穿越”的場景,並非電影拍攝現場,而是上海全甲格鬥愛好者的一場日常訓練。4月29日,他們代表中國,首次參加瞭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中世紀格鬥世錦賽”。隨著身穿明代盔甲的中國隊員出現在圓形競技場,全場掌聲雷動——已經消失百年的中國甲士,竟以競技運動的方式得以回歸。

圖說:明朝武士對決歐洲騎士。

甲胄格鬥吸引眼球的新興運動

不久前,一段中國選手身穿明代盔甲參加世界全甲格鬥大賽的視頻在網絡引發關註,而這也是“全甲格鬥”運動首次高調進入公眾視線。

本次參賽的7名中國選手中,有3位來自上海。6月25日,記者來到瞭上海全甲胄格鬥愛好者位於龍口路上的俱樂部。

圖說:中國選手“台中商標註冊申請大貓”。

陳佳是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的會長,網名“一浪”。他告訴記者,盔甲是冷兵器時代軍人的標準裝備,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甲胄情節”在許多人的心中依舊存在。身穿盔甲的武士,在電影、遊戲、漫畫等各種流行文化中經常出現。而在歐洲,更是出現瞭一種基於歐洲傳統武術的仿古競技運動:全甲格鬥。

傳統歐洲武術分三個大類。歐洲歷史武術(Hema)、全甲格鬥(Buhurt)與古戰場復原(Sca)。歷史武術項目包括劍術、射箭、摔跤、拳擊等。選手身著防護服用武術比賽器械進行競技,以計點判定勝負,與擊劍、射箭、拳擊等現代體育項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相比之下,全甲格鬥更偏重模擬真實戰場對抗,參賽者必須穿上全身防護的重型甲胄,使用不開刀刃、有著重量限制的兵器進行格鬥。而古戰場復原,就是一大群人穿著歷史裝備再現一場古代戰爭。

三種運動中,歐洲歷史武術歷史最悠久,在競技性比賽規則上最成熟。而古戰場復原主要是偏重觀賞性,有點像一場大型歷史嘉年華。而兼具觀賞性與競技性的運動,當屬全甲格鬥。

全甲格鬥出現的歷史不長,大約20多年前起源於東歐,在俄羅斯、烏克蘭最為興盛,在當地已經發展為一種成熟的運動項目。其愛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歐美,近年來才開始在其他國傢地區開始推廣。

全甲格鬥的規則非常獨特,選手隻能身著13世紀到17世紀、有歷史依據經過考證審核的甲胄參賽,盔甲的防護性必須達到比賽標準,並且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護具配件。雖然比賽使用的兵器是不開刃且限制重量的鈍器,但真到瞭賽場上,選手都是全力相搏,因此安全性成為瞭首要標準。選手隻能穿上抗重擊性能較強的全身板甲,從頭到腳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護——和真正的古代盔甲相比,比賽甲更厚,而且使用瞭現代材質打造,輕便度、防護性均更勝一籌。

全甲格鬥有男子5對5、21對21、女子3對3三種類別。比賽以將對手擊倒為目標,除瞭腳之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就算出局,且不得對出局選手繼續追擊。在良好的防護和規則的保護下,比賽中雖然經常有人受傷,但20多年來還沒有發生過一起死亡事故。

圖說:高鵬

中國元素明朝甲士首次登場

今年4月29日,中國全甲格鬥代表團首次出征世界競標賽,一位選手身著明代佈面鐵甲,手持關刀,揮舞著五星紅旗,進入賽場,全場掌聲雷動。這一場景通過視頻網站直播傳回國內,瞬間引發關註,有200萬中國網友觀看瞭比賽。比賽組委會賽後也表示,中國元素的加入,不僅帶來瞭新時尚,更是為這一運動吸引到瞭前所未有的關註度。陳佳告訴記者,這位神秘的“中國甲士”,正是來自上海的全甲格鬥選手“大貓”。

圖說:陸奇。

全甲格鬥在中國起步很晚,開始隻是一群冷兵器與甲胄愛好者發起的網絡組織“虎賁騎士團”,以收藏交流武備為主,並未深入涉及競技領域。2015年,陳佳等一批愛好者開始接觸歐洲傳統武術,在國外教練的指導和自行摸索下,成立瞭“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同時也是“虎賁騎士團”在上海的分部,主要開展歐洲傳統武術運動,也開始接觸全甲格鬥。

“全甲格鬥看起來非常威武,但能夠真正參與這項運動的人其實很少,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

圖說:徐國驥。

參加全甲格鬥,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古時,盔甲是戰場上的奢侈品,普通士兵根本負擔不起,現在也是如此:定做一套比賽用甲動輒數萬元,耗時幾個月,成本非常巨大。其次,就算有瞭盔甲,身體條件還必須過關,一套比賽甲輕則數十斤,重則上百斤。穿上這身鐵甲,一般人連站立都非常困難,更別提進行高強度格鬥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參賽者必須是“發燒友”——否則沒人會投入這麼大的成本,去參加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的小眾運動。綜合這三項條件,在中國雖然喜歡盔甲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能力參加這項運動的人少之又少。

2016年底,中國代表前往意大利米蘭參加全甲格鬥年度會議,組委會正式向中國發出邀請,希望能在來年的比賽中看到“中國戰士”的身影。“他們也知道,我們參賽都是自費的,比賽也沒啥獎金,連人都很難湊齊。所以組委會也告訴我們,能來最好,但不能來也能理解。”陳佳對記者說。

回國後,經過討論,大傢一致決定要參加比賽。經過網絡報名,全國各地愛好者來到上海進行選拔,最後一共選出瞭7人,上海共派出3人,其他隊員來自北京、河北等地。為瞭凸顯中國元素,上海隊員“大貓”定制瞭一套明代佈面甲,根據歷史資料確定瞭總體樣式,同時根據比賽規則進行瞭調整,並且通過瞭審核,這也是第一套符合全甲格鬥標準的中國式盔甲,成為瞭本次比賽中國隊的亮點之一。

4月29日,中國選手揮舞著國旗走進賽場,兩邊是烏克蘭隊與俄羅斯隊列隊鼓掌。兩支冠亞軍強隊,夾道歡迎一支首次參賽的新隊,這樣的情況在以往的比賽中從未出現。“‘老外’高興壞瞭,他們對中國的一切很感興趣,圍著我們的隊員合影拍照,問東問西。他們也非常希望看到中國元素的加入,能為這一運動帶來人氣與活力。”

前景廣闊歷史武術競技呼之欲出

雖然網友們對中國隊的首次出征期望值很高,但比賽的結果令人遺憾,3場5對5比賽均告失利,因為人數不足作為德國隊“外援”參加的21對21比賽也遺憾告負。對於這一結果,陳佳表示在預料之中,開始就沒有把勝負放在首位。

“歐洲選手固然人高馬大,但在身體上我們不輸太多。”陳佳告訴記者,以本次參賽的三名上海隊員為例,他們都有武術基礎,而且個個身體強壯。在與法國隊的比賽中,身高1米92的“大貓”與身高1米95的“Kuma”在隊友均被擊倒的情況下,被對方群起圍攻,但始終沒有倒地,最後是被裁判判定失利,他們因此也被稱為“中國雙塔”。中國選手的強壯與頑強,獲得瞭對手的認可與尊敬。

陳佳表示,中國隊首次出征成績不佳的原因,首先在於裝備。因為是首次參賽,人甲磨合度不高,而國內的制甲工藝也相對落後,要達到比賽防護標準隻有增加重量,以“大貓”的明代佈面鐵甲為例,整套裝備的重量超過50多公斤,而中國歷史上最重的宋代步人甲也才隻有35公斤。相比之下,國外選手的比賽甲就輕很多,因為多是用鈦合金打造,重量大為降低,又抗打又靈活,在全身穿甲的情況下還能疾步如飛甚至起身飛踹。

其次是訓練和經驗不足。因為全甲格鬥在中國剛剛起步,想湊齊一支隊伍都很困難,更別提分組開展團隊訓練瞭。目前在中國,北京、上海俱樂部的條件比較好,至少有固定訓練場地。但在別的城市,全甲格鬥愛好者們基本隻能偷偷摸摸地找地方訓練,還要經常和滿臉疑惑的警察解釋自己到底在幹啥。本次赴西班牙參賽前,大部分隊友還未見過面,留給團隊的磨合訓練時間很短,比賽前一晚還在討論戰術,結果上場一打,發現和想的完全不一樣。而對手對比賽規則的熟悉程度以及團隊配合、戰術安排,遠超第一次參賽的中國隊。

雖然首次參賽成績不盡人意,但一浪認為,參賽本身就是一種成功。“這次比賽,除瞭在國外弘揚瞭中國文化,更大的收獲是把這項運動推到瞭臺前,讓未來有瞭更多的可能性。”一浪告訴記者,通過視頻直播,上百萬的網友知道瞭這項運動,不少人找到他們,希望加入俱樂部。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就有三四人前來報名。俱樂部會讓新成員先從比較容易上手的歐洲傳統武術開始入門,如果條件合適,再發展成為全甲格鬥選手。“全甲格鬥的確非常吸引眼球,但要求太高,能玩的人不多。從普及的角度,歐洲傳統武術其實更合適作為一項運動推廣。”

在比賽的視頻廣為傳播後,已經有人在討論中國全甲格鬥未來比賽商業化的可能性,上海俱樂部也開始收到一些表演賽的邀請。對此,陳佳並不排斥。他認為,一個運動要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商業化運作,否則僅靠熱情和興趣,不足以讓這件事長久持續。“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興運動,可以加入很多東西,最終結果可能會讓所有人耳目一新。”陳佳表示,他們正在思考如何將這一舶來運動本土化,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武術運動,成為融合歷史、文化、競技的新興運動項目,讓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鐵甲軍團”的戰士們,以競技者的身份得以重生。


原標題:穿明代盔甲征戰全甲格鬥世錦賽 7名中國選手3位來自上海

圖說:上海全甲格鬥愛好者的一場日常訓練。圖片由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提供下同

6月25日,位於上海楊浦區龍口路29號的一個體育館內,一名身穿明代佈面鐵甲、身高1米92的壯漢,手持關刀,正嚴陣以待。在他對面,是另一位穿著金帳汗國式樣盔甲、手握戰錘盾牌的“重裝戰士”。隨著兩個“鐵人”開始互相沖撞,甲胄與武器的碰撞聲響成一片。

這一看上去有些“穿越”的場景,並非電影拍攝現場,而是上海全甲格鬥愛好者的一場日常訓練。4月29日,他們代表中國,首次參加瞭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中世紀格鬥世錦賽”。隨著身穿明代盔甲的中國隊員出現在圓形競技場,全場掌聲雷動——已經消失百年的中國甲士,竟以競技運動的方式得以回歸。

圖說:明朝武士對決歐洲騎士。

甲胄格鬥吸引眼球的新興運動

不久前,一段中國選手身穿明代盔甲參加世界全甲格鬥大賽的視頻在網絡引發關註,而這也是“全甲格鬥”運動首次高調進入公眾視線。

本次參賽的7名中國選手中,有3位來自上海。6月25日,記者來到瞭上海全甲胄格鬥愛好者位於龍口路上的俱樂部。

圖說:中國選手“大貓”。

陳佳是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的會長,網名“一浪”。他告訴記者,盔甲是冷兵器時代軍人的標準裝備,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甲胄情節”在許多人的心中依舊存在。身穿盔甲的武士,在電影、遊戲、漫畫等各種流行文化中經常出現。而在歐洲,更是出現瞭一種基於歐洲傳統武術的仿古競技運動:全甲格鬥。

傳統歐洲武術分三個大類。歐洲歷史武術(Hema)、全甲格鬥(Buhurt)與古戰場復原(Sca)。歷史武術項目包括劍術、射箭、摔跤、拳擊等。選手身著防護服用武術比賽器械進行競技,以計點判定勝負,與擊劍、射箭、拳擊等現代體育項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相比之下,全甲格鬥更偏重模擬真實戰場對抗,參賽者必須穿上全身防護的重型甲胄,使用不開刀刃、有著重量限制的兵器進行格鬥。而古戰場復原,就是一大群人穿著歷史裝備再現一場古代戰爭。

三種運動中,歐洲歷史武術歷史最悠久,在競技性比賽規則上最成熟。而古戰場復原主要是偏重觀賞性,有點像一場大型歷史嘉年台灣申請商標華。而兼具觀賞性與競技性的運動,當屬全甲格鬥。

全甲格鬥出現的歷史不長,大約20多年前起源於東歐,在俄羅斯、烏克蘭最為興盛,在當地已經發展為一種成熟的運動項目。其愛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歐美,近年來才開始在其他國傢地區開始推廣。

全甲格鬥的規則非常獨特,選手隻能身著13世紀到17世紀、有歷史依據經過考證審核的甲胄參賽,盔甲的防護性必須達到比賽標準,並且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護具配件。雖然比賽使用的兵器是不開刃且限制重量的鈍器,但真到瞭賽場上,選手都是全力相搏,因此安全性成為瞭首要標準。選手隻能穿上抗重擊性能較強的全身板甲,從頭到腳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護——和真正的古代盔甲相比,比賽甲更厚,而且使用瞭現代材質打造,輕便度、防護性均更勝一籌。

全甲格鬥有男子5對5、21對21、女子3對3三種類別。比賽以將對手擊倒為目標,除瞭腳之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就算出局,且不得對出局選手繼續追擊。在良好的防護和規則的保護下,比賽中雖然經常有人受傷,但20多年來還沒有發生過一起死亡事故。

台中商標註冊圖說:高鵬

中國元素明朝甲士首次登場

今年4月29日,中國全甲格鬥代表團首次出征世界競標賽,一位選手身著明代佈面鐵甲,手持關刀,揮舞著五星紅旗,進入賽場,全場掌聲雷動。這一場景通過視頻網站直播傳回國內,瞬間引發關註,有200萬中國網友觀看瞭比賽。比賽組委會賽後也表示,中國元素的加入,不僅帶來瞭新時尚,更是為這一運動吸引到瞭前所未有的關註度。陳佳告訴記者,這位神秘的“中國甲士”,正是來自上海的全甲格鬥選手“大貓”。

圖說:陸奇。

全甲格鬥在中國起步很晚,開始隻是一群冷兵器與甲胄愛好者發起的網絡組織“虎賁騎士團”,以收藏交流武備為主,並未深入涉及競技領域。2015年,陳佳等一批愛好者開始接觸歐洲傳統武術,在國外教練的指導和自行摸索下,成立瞭“上海歷史武術俱樂部”,同時也是“虎賁騎士團”在上海的分部,主要開展歐洲傳統武術運動,也開始接觸全甲格鬥。

“全甲格鬥看起來非常威武,但能夠真正參與這項運動的人其實很少,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

圖說:徐國驥。

參加全甲格鬥,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古時,盔甲是戰場上的奢侈品,普通士兵根本負擔不起,現在也是如此:定做一套比賽用甲動輒數萬元,耗時幾個月,成本非常巨大。其次,就算有瞭盔甲,身體條件還必須過關,一套比賽甲輕則數十斤,重則上百斤。穿上這身鐵甲,一般人連站立都非常困難,更別提進行高強度格鬥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參賽者必須是“發燒友”——否則沒人會投入這麼大的成本,去參加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的小眾運動。綜合這三項條件,在中國雖然喜歡盔甲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能力參加這項運動的人少之又少。

2016年底,中國代表前往意大利米蘭參加全甲格鬥年度會議,組委會正式向中國發出邀請,希望能在來年的比賽中看到“中國戰士”的身影。“他們也知道,我們參賽都是自費的,比賽也沒啥獎金,連人都很難湊齊。所以組委會也告訴我們,能來最好,但不能來也能理解。”陳佳對記者說。

回國後,經過討論,大傢一致決定要參加比賽。經過網絡報名,全國各地愛好者來到上海進行選拔,最後一共選出瞭7人,上海共派出3人,其他隊員來自北京、河北等地。為瞭凸顯中國元素,上海隊員“大貓”定制瞭一套明代佈面甲,根據歷史資料確定瞭總體樣式,同時根據比賽規則進行瞭調整,並且通過瞭審核,這也是第一套符合全甲格鬥標準的中國式盔甲,成為瞭本次比賽中國隊的亮點之一。

4月29日,中國選手揮舞著國旗走進賽場,兩邊是烏克蘭隊與俄羅斯隊列隊鼓掌。兩支冠亞軍強隊,夾道歡迎一支首次參賽的新隊,這樣的情況在以往的比賽中從未出現。“‘老外’高興壞瞭,他們對中國的一切很感興趣,圍著我們的隊員合影拍照,問東問西。他們也非常希望看到中國元素的加入,能為這一運動帶來人氣與活力。”

前景廣闊歷史武術競技呼之欲出

雖然網友們對中國隊的首次出征期望值很高,但比賽的結果令人遺憾,3場5對5比賽均告失利,因為人數不足作為德國隊“外援”參加的21對21比賽也遺憾告負。對於這一結果,陳佳表示在預料之中,開始就沒有把勝負放在首位。

“歐洲選手固然人高馬大,但在身體上我們不輸太多。”陳佳告訴記者,以本次參賽的三名上海隊員為例,他們都有武術基礎,而且個個身體強壯。在與法國隊的比賽中,身高1米92的“大貓”與身高1米95的“Kuma”在隊友均被擊倒的情況下,被對方群起圍攻,但始終沒有倒地,最後是被裁判判定失利,他們因此也被稱為“中國雙塔”。中國選手的強壯與頑強,獲得瞭對手的認可與尊敬。

陳佳表示,中國隊首次出征成績不佳的原因,首先在於裝備。因為是首次參賽,人甲磨合度不高,而國內的制甲工藝也相對落後,要達到比賽防護標準隻有增加重量,以“大貓”的明代佈面鐵甲為例,整套裝備的重量超過50多公斤,而中國歷史上最重的宋代步人甲也才隻有35公斤。相比之下,國外選手的比賽甲就輕很多,因為多是用鈦合金打造,重量大為降低,又抗打又靈活,在全身穿甲的情況下還能疾步如飛甚至起身飛踹。

其次是訓練和經驗不足。因為全甲格鬥在中國剛剛起步,想湊齊一支隊伍都很困難,更別提分組開展團隊訓練瞭。目前在中國,北京、上海俱樂部的條件比較好,至少有固定訓練場地。但在別的城市,全甲格鬥愛好者們基本隻能偷偷摸摸地找地方訓練,還要經常和滿臉疑惑的警察解釋自己到底在幹啥。本次赴西班牙參賽前,大部分隊友還未見過面,留給團隊的磨合訓練時間很短,比賽前一晚還在討論戰術,結果上場一打,發現和想的完全不一樣。而對手對比賽規則的熟悉程度以及團隊配合、戰術安排,遠超第一次參賽的中國隊。

雖然首次參賽成績不盡人意,但一浪認為,參賽本身就是一種成功。“這次比賽,除瞭在國外弘揚瞭中國文化,更大的收獲是把這項運動推到瞭臺前,讓未來有瞭更多的可能性。”一浪告訴記者,通過視頻直播,上百萬的網友知道瞭這項運動,不少人找到他們,希望加入俱樂部。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就有三四人前來報名。俱樂部會讓新成員先從比較容易上手的歐洲傳統武術開始入門,如果條件合適,再發展成為全甲格鬥選手。“全甲格鬥的確非常吸引眼球,但要求太高,能玩的人不多。從普及的角度,歐洲傳統武術其實更合適作為一項運動推廣。”

在比賽的視頻廣為傳播後,已經有人在討論中國全甲格鬥未來比賽商業化的可能性,上海俱樂部也開始收到一些表演賽的邀請。對此,陳佳並不排斥。他認為,一個運動要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商業化運作,否則僅靠熱情和興趣,不足以讓這件事長久持續。“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興運動,可以加入很多東西,最終結果可能會讓所有人耳目一新。”陳佳表示,他們正在思考如何將這一舶來運動本土化,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武術運動,成為融合歷史、文化、競技的新興運動項目,讓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鐵甲軍團”的戰士們,以競技者的身份得以重生。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oll639q8c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